孙玲的传奇人生近日又更新了。
这一次,她如愿以偿,成为了谷歌的正式程序员。
来源:互联网
孙玲是谁?
您可能听说过。
她从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流水线女工,一路升级为IT白领,然后留学,入职谷歌。
11年的时间,她写下了一个关于一个贫困家庭的普通女人的史诗故事。
来源:新浪微博
孙玲已经成为很多人眼中的成功典范。
从月薪2300,到年薪80万,再到180万;
从湖南的山村,到纽约的办公楼;
从流水线厂妹,到谷歌程序员......
人们想从孙凌的成功中找到哪怕是一点点可以复制的经验。
问她的问题是:
你如何管理你的时间?
如何提高自信心?
如何摆脱惯性?
看来,只要像孙玲一样,自律、勤奋、努力,就能跟着她一路走下去。
而她所承受的具体苦难,背后所要抗争的阻力,都被成功的光芒所掩盖,不值一提。
但这一路高歌猛进的11年里,孙玲必然有无数个不眠的夜晚,和奔波的白天。
一部女性独自跨越藩篱的史诗,没那么容易一笔写就。
人生,从两次抗争开始
上个月,孙玲独自驾车举家从达拉斯搬到了西雅图。
她把所有行李装进一辆二手车,从达拉斯出发。
穿过瀑布、公园、沙漠、峡谷,我步行、徘徊了半个月,一路西行到了西雅图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这是她19岁时无法想象的安逸生活。
孙玲是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人。
那个地方最著名的标签就是很多人背井离乡,在全国各地开复印店。
当然,也有很多人留在家乡,重复一代代农村家庭的循环。
孙玲当初就是如此。
她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,是一名木匠。她妈妈初中没读完,会用缝纫机。
夫妻俩都有着被时代淘汰的手艺,都是在田里劳作的良心人。
家里一年四季都有做不完的农活。孙玲小时候帮父母砍柴、放牛、插秧、割草……
家庭作业只能在放牛时的休息时间做。
我父母的视野仅限于田野,就像他们的祖先几代人一样。他们都认为读书没有什么意义。
相比之下,帮忙做家务、减轻负担就有用得多。
何况孙玲还是个女孩。
而她人生最初的两次抗争,就与此有关。
孙玲故里
小学毕业后,同班哥哥拒绝继续读书,孙玲也辍学了。
她被父母安排去跟叔叔学习美发。
一个十二、十三岁的女孩,两个月后对美发失去了兴趣,所以她仍然回家央求父亲让她学习。
父亲勉强点头,她才有了上初中的机会。
初三毕业后,孙玲考入了县里排名第三的高中,但父亲却觉得这就是她的学历上限,再读下去没有什么用。
夏秋季繁重的农活要到开学才能完成。
孙玲只能请亲戚劝说父亲让她去读高中。
等她父亲同意的时候,公立高中的招生期已经过去了,她只能去私立高中。
学习三年,她高考得了399分。她是学校应届毕业生中的第一名,但第二次考试却没能通过。
孙玲抗争了两次的读书之路,止步于此。
2009年夏天,19岁的她和朋友们乘坐绿色列车南下,来到深圳与表弟会合,成为了一家电池厂流水线上的一名齿轮。
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测试电池的正负极,极其枯燥。
生活也单调。工作之余,就是吃饭、睡觉,偶尔看看书,写写日记。
23岁的孙玲。来源:知乎
工厂里的其他女孩已经帮她预见了未来——
到时候找个男人结婚,生一两个孩子,过上别人眼中安定的生活。
但她不想这样,她要离开,逃离流水线。
但他一出门,就受到了成人社会人生中第一次致命的打击。
十年,一路向上
有一天,孙玲出去散步,公交车站有人找到她,问她要不要换工作。只要交了钱,她就可以去面试。
她毫无准备,交出了身上的400元和卡里的1600元,希望能找到一份周末休息的文员工作。
等了很久面试通知后,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。
这次被骗,是一个改变她人生的机会,让她不要再这么简单和无知了。
流水线会把人“变傻”。
她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所认识的世界在社会上站不住脚,不是因为我的世界太小,而是因为我站在世界的墙外。”
孙凌想要进入世界之墙内部,看看更广阔的世界。
机缘巧合,她找到了计算机软件培训班,攒够了一个学期的学费。她退出了流水线,开始学习编程。
“这地方太狭窄了,不能够容纳我的心。”
那段时间,她白天上课,晚上在肯德基打工,每小时挣7块钱。挣的钱只够维持生活,她已经很满足了。
学期结束,没钱交学费,她就去当电话客服,或者去电子厂赚钱。
她一边工作,一边上课。课程完成后,她进入IT行业。
朝九晚五,周末双休,月薪4000,她高中时幻想过的白领梦照进了现实。
但此时,距离她高考失利,仅仅过去两年,她才21岁。
生活稳定下来后,孙玲又开始挣扎。
她开始学习英语,花掉三万元的学费后,她一点也不心疼。
她要给自己搭起一座桥,去另一个世界看看。
发现没有文凭很难找到工作,她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远程教育,并从专科毕业。
然后他马不停蹄地自学考取了深圳大学的学士学位,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拿到了学士学位。
那两年,她的生活充满了工作、英语学习、课程和考试。当她有一点空闲时间时,她会打羽毛球和远足。
学习英语后,她爱上了跑步和飞盘。
跑马拉松、参加世界各地的飞盘赛事,上海、厦门、香港、菲律宾、泰国、马来西亚……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。
世界的大门,已经在向她慢慢敞开。
2016年,她许愿去另一个国家生活一年。
2017年初,她定下两个目标:雅思考过5.5分,存入10万。
今年夏天,她利用自学学士学位申请了美国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,很快就收到了秋季录取通知书。
从此,孙玲开始出国留学,弥补大学高考落榜的遗憾。
硕士毕业之后,她走的又是一条一路上扬的路。
从谷歌外包程序员,到百盛正式员工,再到最近入职谷歌,她用了三年半的时间。
如今的她常常笑容灿烂,毫无掩饰。
那是重生的征兆。
儿时在灿烂的阳光下收割玉米,争抢时间收割水稻,浑身又热又累又痛的记忆已经离她很远了。
流水线上的生活逐渐变得模糊。
一切都在如她所愿,慢慢好起来。
「励志」不是题眼
「逃离」才是
一个走出大山的女人,从工厂女孩到谷歌,孙玲的具体人生被简化为一篇又一篇爆文,与草根逆袭、阶层跨越、成功学习、励志紧密相连……
孙玲自己根本不喜欢“励志”这个词。她不知道“野心”到底在哪里:
“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,我只是运气好,故事写好了,有很多人的经历可能会更艰难,也可能更好。再说了,也不是飞跃,归根结底只是工作地点不同而已。”全部。”
这并不能阻止无数人涌入知乎私信,渴望获得正确的成功模板。
或者站在更高的高度,分析外部环境、内部性格、选择和机遇,证明个体乘全球化东风腾飞的可能性。
总之,“升职、加薪、走上人生巅峰”就是终点,但孙玲从来没有这样想过。
她只是想要逃离某种处境。
比如说,你种田的时候,你就进入了山里女人的循环,就像你的婆婆、妈妈;
那片土地上的时间来来去去。植物按照节气生长,人类遵循季节的循环。
男人务农,女人生儿育女,孩子的循环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。对于女性来说,婚姻被视为最好也是唯一的归宿。
过着遥遥无期的生活是你只能梦想的幸福。哪怕背后的代价是失去另一种生活的想象,在炉灶和孩子身边徘徊,被困在同一个地方,慢慢变老。
例如,在工厂的流水线上,那里的工人穿着同样的工作服,他们的脸都是模糊的。
孙玲意识到自己在这里被浪费了,而流水线才是主角,于是她在日记中写道:“这个地方太狭窄,容不下我的心。”
这位湖南娄底的孙玲,长得很像安徽大别山的王慧玲。
王慧玲
她从小就看着妈妈工作。她的母亲没有受过教育,但非常勤奋。她一个人可以在打谷机上踩一整夜,但她巨大的能量却无法逃脱命中注定的命运。
王慧玲家门前有一座山。她从小就见过。她觉得山的另一边有什么东西,她必须亲自出去看看。
19岁中专毕业时,王慧玲只身带着260元去上海打工。
在上海,王慧玲卖过袜子,当过服务员、营业员,发过传单,当过接待员……30岁以后,她还在努力学英语、画画、健身……
来源:新浪微博
陕西农村的刘晓阳也是如此。
她会这样抱怨自己的生活(尽管她有两个孩子,家庭和睦):
有钱可以盖房子,但不能买书;有钱可以盖房子,但不能买书;你可以打牌、聊天,但不能去西安;你不能社交,你不能太公开,你不能太有个性,你不能太好,你不能太坏。
有既定规则。如果你想打破它们,你就会感到无助、绝望和孤独。似乎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你。你不需要别人来阻止你。您将自愿遵守它们。
“半边天”
或许从他们身上可以得出结论,问题肯定是那座食人山,背朝天的莫比乌斯带。
但抑郁的似乎不仅仅是农村地区的女性。
全世界各个阶级、各个国家、各种处境里的无数人都在发着旷日持久的高烧。
《老婆的爱情》里,光鲜亮丽幸福下的B面一家人是怎样的感受——
“我和老公就像两部不同的电梯,只是交错……”难道我们的一生就要在这样漫长而无尽的虚空中度过,一生与琐碎和无聊作斗争吗?
《妻子的秋天》
美国中产阶级郊区的模范夫妇也不能幸免。他们甚至还曾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。
我的妻子阿普丽尔建议:“走吧!去巴黎吧!”
抛开这段稳定却不动的狗屁婚姻,踏上“革命之路”。
《革命之路》
俄罗斯三姐妹的梦想是“去莫斯科”:
重新开始生活并且有意识地生活会是什么样子?
我希望,第一次过的生活就是所谓的草稿,第二次就是清草稿!
那时,我们每个人都会首先尝试不要过同样的生活,有鲜花和阳光。
话剧《三姐妹》
为什么全世界各式各样的女性都感到同样的“不满足”?
两个世纪前,诺拉是《玩偶之家》中的逃亡者。
如今,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以《逃亡》为题,讲述了女性生存危机的故事。
“逃离”
我想大概因为——
历史语境里,女性一直拿到的是次要的剧本,英雄和史诗边上的陪衬。
她们被潦草地安置在某处、没有售后服务,最好乖乖听话,顺从待在那里。
你看,属于男人的叙事,就是骑士文学,就像凯撒的“我来,我见,我征服”(我所到之处,我所见,我所向无敌)。
男人一直被视为连续的生命体:
一开始期待他开辟疆土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;接着成王败寇、英雄枭雄狗熊各有各的关怀;即便败北归来,永远还是有故乡可回。
《堂吉诃德》
但到了分配女性命运的时候,就变得敷衍了:
不用读太多书,迟早要嫁出去;不必走太远,女孩抛头露面不好;女孩没有故乡,毕竟是泼出去的水。
当然还是有幸运儿,可以读书可以行万里路,但依然要求做个好女人,把她安置在厨房里;好女人疯了,则关在阁楼上;她长成坏女人,那就流放吧。
就像分割猪肉一样,女人被分割并关在不同的地方,一劳永逸地留在那里,让任何一滩积水或霉菌生长。
女人也有需要实现的价值,于是就有了浪漫主义文学,公主爱上了王子,故事以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”结束。
“睡美人”
但为什么男性的史诗一生都在书写,而女性的价值却在得到爱情的那一刻如烟花般绽放,然后退却到平庸、乏味、次要、不值得书写?
都说女性不是一种性别,而是一种处境,那一定是一种次要的处境,非必要不值得看见的处境。
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撰写了《看不见的女人》。这篇论文一开始并没有被学术界和出版界接受,因为他们觉得这篇论文不重要,这再次印证了书名。
《看不见的女人》
简单的安置,势必无法承载女性复杂的生命体验。
所以全世界形形色色的人都像发了某种高烧一样郁闷、不满。
没有故乡可回,于是「逃离」成为女性中的勇敢者的命格。
孙凌是勇敢者。
逃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行动,她的不安让她想要继续奔跑。
不然会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将她拉回“女围地”——
成为谷歌的外包程序员,他们说,“外包程序员算不了什么,这样的工资在纽约其实很低。”
因疫情失业的他们说,“果然以前我就是一头骑风的猪,你看运气不好,瞬间就跌入谷底了。”
父亲去世后,孙玲前往川藏线旅行。他们还说:“死人是最重要的,这个时候怎么能玩呢?以前是三年孝,现在三个月也不为过。”
即使重新开始,成为谷歌的正式程序员,人们仍然担心“你还是要尽快找男朋友,尽快结婚”。
……
得了吧,孙玲才三十出头啊。英雄史诗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批判方丘,但法官却想早点做出这个判断。
这就是女人波澜壮阔的人生,她不想活得和别人一样。
来源:互联网
答案只有一个,向前跑,不要回头。
至于跑到哪里去?
随机的波动描述了《人类的领地,比刘晓阳的平原稍大一点》中女性的处境:
我们现在不知道该何去何从,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能力或决心,而是因为没有替代的生活。没有现成的答案,我们必须创造一个新的答案。
这个答案并不只是赚钱、不生孩子或者只专注于事业那么简单,而是一个我们还不知道的答案。
对于我们所有人,对于今天的女性来说,我们面临着完全相同的情况,没有现成的答案,而且需要一生的时间才能找到答案。
这个播客是去年6月份推出的,刘小棉还没有听过。
但当作者安小青再次去拜访刘小贤时,她又说了同样的话。
她说:
“我决定还是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,即便面前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。”
点击「在看」。
希望女孩们不要像刘小棉一样麻木,要像孙玲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“不安和不适”。
勇敢地选择那条想要的、也许尚未探索过的道路。
只要跑起来,总比困在原地不动弹要好。
你不是一潭死水,你是能量超乎想象的活火山。 她刊